为推进托育服务专业高质量发展,2023年5月11日至12日,人文与教育系托育与早教专业部4名骨干教师赴北京开展学术交流与专项调研。本次活动通过参与国家级学术研讨会、调研创新型托育机构,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【学术研讨:共话行业标准建设】
5月11日,团队全程参与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"婴幼儿照护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中的学术使命"高端研讨会。来自全国20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研讨:
1. 标准体系建设:国家卫健委原一级巡视员闫宏强调"职业院校应成为标准研发主力军",国家标准委专家姚晓静系统解读服务标准框架;
2. 质量评估创新: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杨彩霞分享历时四年的《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》研制经验;
3. 国际经验借鉴: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刘昊副院长剖析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挑战,提出"标准本土化"实施路径。

【实地调研:解码产教融合新模式】
5月12日,团队开展密集调研:
1.民政职业学院:重点考察"岗位能力导向"的专业定位策略及模块化实训体系;
2.昌平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:依托昌平区婴幼儿照护协会的优势,将中心打造成集托育人才培养、医育结合实践、产品研发推广、托幼一体服务、科普宣传教育‘五位一体’的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模式。
3.海淀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:由海淀区卫健委统筹管理,与海淀区妇幼保健院、海妇宝贝家托育中心合作举办,总面积3200平方米,提供托位172个。依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委会,初步形成了“1+N”的托育服务体系。
4.北京科技职业学院:共同研讨"校中园"实践,该模式通过真实托育场景实现"课程开发-实习实训-就业创业"全链条贯通。


【调研赋能:锚定区域托育发展新坐标】
此次北京之行为我校托育专业建设注入三重动能:一是以“国家标准本土化”为牵引,联动卫健部门与行业协会,共同开展地方标准制定;二是借鉴昌平“医教融合”与海淀“智慧社区”的创新经验,探索构建“高校主导+医疗/科技赋能”的区域托育综合服务中心;三是启动“标准-实践”双向转化计划;力争打造集人才培养、行业服务、民生保障于一体的区域托育示范高地,为地方“幼有善育”提供产教融合新范式。
供稿:林碧英
供图:林碧英
审核:李春梅